接下來這篇文章,也同樣是從面試官的角度,說明「面試關注的幾項重點」。
以下正文開始。
有時候我會感覺,工程師的面試官需要的資訊,和應徵者提供的資訊之間存在些許差距,因此我決定寫下這些想法。
對於工程師來說,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準備好的自我 PR,在面試時可能會比較吃虧。因此,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對不擅長這部分的人有所幫助。
我是在某個上市 Web 公司任職的工程師。
基本上是在現場工作,但也會以工程師身份,和人事參與面試相關的工作。
擁有兩年以上的招聘面試經驗。
希望能為公司和到來的面試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機會。
再來,我想分別談談這三個重點。
能清楚表達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有許多想嘗試的事情也可以。
但必須能夠解釋自己為何想做,以及為此付諸了什麼行動。
基本上,我們不會評價尚未行動的事情,因為停留在想做的階段,也就代表該動機的程度。
這包括如何正確定義敏捷開發,以及從自身角度的理解。
在服務事業中,展現如何進行產品管理和提出想法。
在專案管理中,處理時間表、預算、產品範疇、品質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利益相關者採取的行動等。
若無法清楚表達這些想法,那我們並不希望聽到「我也想做管理工作」之類的話。這就像聽到有人說「我從來沒有寫過程式,但我想成為一名程式設計師」,我們也不會考慮錄取他們一樣。
買書並準備好開發環境,這些即使不是工作,還是可以靠自己去實踐的吧?
如果真的想要從事管理工作,我們會希望你能夠談論自己具備了哪些知識。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動力都是最重要的。
如果能展現動力並實際行動,我們將全力支持,尋找能相匹配的工作。
因為這樣的人一旦踏入工作崗位,很快就能夠適應環境。
就個人立場而言,我喜歡那些為了提升技能,或為了提供有自信的服務,而毫不畏懼加班的人。這並非強制要求加班,只是希望能感受到那種程度的熱情。當我不想加班時,我是不會加班的。
對其他公司來說,可能會認為只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即可在自己的時間做想做的事情,例如進行技術提升等,這取決於公司的立場。
也可能取決於讀書會的頻率,以及開發過程的週期等因素。重要的不僅是參加的意願,還有是否有意願登台分享,是否希望透過行動來改變,而非只停留在思考階段等等。若傾向於參與組織,而不是自己建立架構,那麼最好選擇一家已經具備完整體制的公司。
此外,工程師與企劃規劃者之間的距離,以及計畫的詳細程度也有所差異。以 SIer(System Integration 系統整合員)來說,通常只需按照規格開發;而在 Web 領域,大多認為工程師應該多參與規劃。在這種情況,可透過研究公司提供的服務和體制,提出與服務相關的深入問題,這將有機會提高好感度。
在這裡,不建議對服務本身提出過多批判和提案。作為經營事業的公司,即使有 100 件想做的事情,由於開發資源有限,只能優先考慮價值高的部分進行開發。外部人士發現的事情,內部往往也早已理解。不懂裝懂的態度,在開發過程可能導致溝通上不一致,進而產生負面影響。
當然還是可以指出明顯的錯誤,但這通常會是把雙面刃,不一定能夠帶來正面的評價。
如果對下一代產品有什麼想法,比起建議,不如試著分享自己的願景。
身為工程師,累積的經驗和學習將塑造成技術組合。相對於前兩項,優先級較低。因為即使缺乏某些技能,只要保持動力並事先進行準備,即可在初期補足。
但作為同團隊的一員,仍必須能夠展現自己的價值。不論是公司或個人,雙方都無法單方面享受知識和經驗。
如果使用的程式語言與專案中的完全匹配,將會是加分項目。即使不完全匹配,也不會對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
只要能夠深入理解一種程式語言,相信也能夠很快掌握其他語言的特性。
相反地,我們會確認對方是否真正掌握這些語言,能夠以自己的角度,清楚說明語言的優劣勢、特點、特性等知識和想法。
同時也會進行確認,面試者所認為的自身優勢,是否能在專案中發揮作用。
此時掌握的技能,大多取決於工作環境,工作需求和擔任的角色。因此不僅僅是工作,也與個人學習有關,動機的強度往往是關鍵所在。
關於如何發展自己的優勢技能,建議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大致方針:整體來說,以闡述自身優勢、具備技能和思考方式為中心
著重於面試官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並附上索引:
建議針對文化相關內容提問,因為這些問題通常不容易在網路上找到資訊。
相反地,如果被問到在網路上能夠找到的資訊,可能會被認為對該公司不太感興趣。
(因為只要在面試前一天,查看公司官網就可以得知的事情,被認為是不願花費這數小時的時間做出努力的人)
不論遇到什麼樣的面試官,或打算準備轉職時,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夠有所幫助:
エンジニアが転職する時に考えることを採用面接官をしてる立場から書いてみた(從面試官的角度談談工程師在轉職時需要考慮的事項)